远望角投资执行合伙人曾实,长着一张娃娃脸,看起来很年轻,却是一位超长资历的投资老将。曾实生长于闽北山区,1994年大学毕业即投身金融行业,分别在券商资管、券商研究所、保险资管、公募基金从事投研工作,而后创立私募,至今已是第26个年头。
曾实经历过上世纪90年代看图炒股年代,也感受过券商资管操盘的狂野岁月,见证了07年6124点大牛市,也经历过千股跌停的行情。曾实表示,这些不同年代的经历,让自己对市场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他最终形成了如今的投资理念:以前瞻视角判断企业价值,追求确定性,把握好长期视角与市场波动的平衡。
2014年年末,曾实创立远望角投资,2015年4月在4200点高位发行了第一支产品,随后的6月份即迎来市场的牛熊转换,三轮股灾过程中市场跌幅巨大,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的市场环境对绝对收益产品来说是比较艰难的一段时间。即便如此,曾实比较满意的是,迄今为止,公司所管理的20余只产品净值从未跌破过0.95,并且凭借长期优异的业绩,远望角投资蝉联中国基金报2019年、2020年英华奖。
如何在风险相对可控的同时获取良好业绩?远望角投资和曾实是如何做投资的?中国基金报记者近日来到位于深圳市福田区CBD办公的远望角投资,对曾实进行了专访。曾实的办公室装饰简洁明快,正中挂着一幅字“诗心常在”,他说在纷扰的市场中,保持心态开阔,对投资其实是有助益的。
关于研究能力:必须做到投研一体化
中国基金报记者:这26年多的投资经历您最大的感受和启发是什么?
曾实:上世纪90年代,A股市场在处于探索发展的初期,我94年进入资本市场,到99年这段时间,主要是从博弈的角度看待投资;而后2000年进入券商资管行业,到2004年主要是从券商投行角度看待投资。
2005年到2014年,进入券商研究所、公募基金,通过在卖方、买方的历练,真正地以系统化的基本面研究来进行投资的观察与实践。而后2014年底创立私募,仍然是这种理念的延续。
不同于多数人,我是先投资、后研究、再投资的职业生涯。而且不同年代背景叠加不同机构的体会,给予了我看待这个市场不同的视角,也使得我也对整个资本市场这一复杂生态体系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的理解。
这期间,其实我一直在思考的就是,哪种投资方法确定性更高,成功更可以复制。
中国基金报记者:基本面投资,如何与大公募等大机构比拼投研实力?
曾实:首先,判断一个公司研究能力的高低不一定取决于人数的多少,或者说对行业细分程度的高低,关键在于投研一体化。
无论是哪一家资产管理公司,无论管理多大规模的资金,必须要做到的一点是投研一体化,投资跟研究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投研团队也许很多人,但是在决策环节,就像船长只有一个一样,在多数的连续决策环节,必须是一人决策。所以无论是有30个研究员,还是10个研究员,这个基金经理都应该对所有的行业有清晰的、框架性的了解。只有在这个理解基础上,他才能够跨行业地进行比较。
很大程度上,研究员的研究并不能替代基金经理自身的研究。投研高效一体化,团队共同的投资文化理解、同样的沟通频道就非常重要。
基金经理要保持市场竞争力,必须不断学习,并把新的行业知识叠加到原有的投资框架平台上,这不是研究员所可以替代的工作。
中国基金报记者:听说您对公司的管理是比较开放自由的,这是不是跟您做投资追求开放的心态有关?
曾实:是的,我们公司是淡化上下班的概念,也不用打卡。以前在华侨城创意园办公,大家觉得累了就下去喝咖啡、散步也行,没事上班看书也行,完全自我驱动型。我觉得这样很好,在路上散步时也能把自己的每只股票都反复琢磨一下,这其实就是很好的工作过程。
我认为,做投资除了做扎实的基础分析外,还要把思考的维度打开,比如去思考最乐观最悲观的情形会是什么样的?其实现实的演绎往往比我们的想象还丰富多彩、程度夸张。比如现在如果说二维码支付扫码不让支付,估计很多快餐店的收银员要增加1倍以上,快递员的效率也将大打折扣,但这些变化5年前是没法想象的。
中国基金报记者:您做投资这么多年,现在还会不会因为市场的变动而情绪波动?
曾实:我认为基金经理是经济社会中很好的观察者角色,哪怕买100股股票,也同样要求你以企业持有者的角度去考虑行业变迁的机遇与挑战、如何经营管理等长期问题,这是这个行业最吸引我的地方。但缺点就是每年总有那么一些天,在市场的大幅度波动中,基金经理可能会遭遇煎熬,需要在压力下反复推敲自己的投资决策的正确与否。
你需要去接受一些不确定性,接受一些非最优状态。这些不确定性事后看可能会有遗憾,但这并没有关系,所有人都这样的,社会也是这样的,历史也是这样的。好在我这26年的从业经历已经能让我自我建设、自我调节得比较好了;无论市场的变动如何,在做投资方面仍然能比较客观、冷静地去做判断,这是过去的经历会给我的很大一笔财富。
中国基金报记者:你们所有产品都采取复制策略,表现如何?
曾实:对,公司所有产品采取复制策略,净值走势高度一致。虽然有多只产品成立后不久就经历了较为严峻的市场环境考验,包括成立于2015年4月牛市末期、2015年12月“熔断”之前,以及2017年底的产品,但公司旗下所有产品运行过程中从未跌破0.95元。但是我这边需要强调的是这只是过去历史表现的一个客观情况,它只能说明我们过去在风险控制方面做得相对不错,但不能做为未来的指引,做投资,是面对未来的探索,在不确定性面前,我们需要保持谦卑。
关于远见、确定性与平衡:穿着小鞋跳舞
中国基金报记者:公司的投资理念是远见、确定性、平衡,可否解释一下?
曾实:投资是个相对短节奏,客户往往是以一年回报甚至更短的周期来评价我们,而企业生长周期是个更长的周期,我们做投资,要结合公司产业的实际景气变化,实际上是短周期跟长周期的相逢。这个过程是充满挑战的,但你必须要接受这个事实,以前瞻视角判断企业的价值,这是我们公司命名远望角的原因。
关于确定性。确定性是对远见追求的保障,如果没有确定性,只是泛泛地说远见,是没价值的。
平衡,就是“穿着小鞋跳舞”。我们追求远见,但容错空间特别小,私募产品净值若跌破9毛,客户、渠道就难受了,且净值每周公布,所以有非常高的风险约束。要在非常有限的风险约束内去展开对长期的追求,我们就打比方把握这种平衡就是在“穿着小鞋跳舞”。
我们原来强调追求远见,现在我们还想加一条摸石头过河,投资有时候似乎把握住时代主线了就可以赚大钱,但其实这可能是事后看的结果。主线在初期是晦暗隐约的,中后期是被市场充分挖掘甚至投资的,所以在追求远见和把握投资主线时,离不开反复推敲,甚至以摸石头过河的态度去探索与验证自己的假设。
中国基金报记者:探索远见,落到具体即是选股,如何选出确定性高、有远见的股票,有没有实际案例能跟大家分享一下?
曾实:我们买股票之前,首先是做基本调研,反复推敲,将风险及收益进行反复权衡,再去确定安全边际及收益空间,才能不为短期的沉浮所扰动,实现我们对远见的追求。
从远见的角度,我们主要是以两年的视角来看,追求净利润有50%以上增长空间且估值合理的标的,理论上业绩及估值的戴维斯双击可能带来翻倍的空间。
每年年末,我们都会审视我们的组合情况,尤其是我们的前10名持仓,如果是做对的投资,那个这个股票的收益率就应该要超过50%,当然如果不对的话,我们也要在过程中把风险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大多数年份,我们的组合中都能有不少这样的持仓,实际回报情况基本达到了初衷。
举例来说:偏成长类的公司中,我们长期所投资的两家计算机软件分别在港股和A股上市,恰好都在2017年后开始云转型,而我们更为看好的是云转型背后,对应着产品标准化程度的提升,以及产品粘性的增强,这两家公司我们的持有周期分别达到1年以上和2年以上,很长时间都在我们持仓的前10大,其涨幅都明显超过了翻倍的空间。
偏稳健增长的公司中,我们一直关注一家家具公司,我们认为在地产后市场的细分行业中,家具的竞争格局比家居更好,更有机会跑出市场份额持续提升的收益者,这家公司的近一年多累计涨幅其实也超过了2倍。而且这家公司的盈利质量非常高,上市后分红加回购的金额几倍于上市时的初始融资额,是静态角度来看,财务特征也赏心悦目的公司。
中国基金报记者:你们一年会做两三次大的仓位调整进行风控,会在什么情形下调整?
曾实:一是整个流动性环境,这包括央行货币政策的基调变化,而决定流动性的长期因素则是整个大类资产配置中,各类资产机会标的比较;第二是市场风险偏好,这跟政策面有很大关系,包括中美关系等;第三是市场结构问题,每个行业估值水平不同,隐含市场对每个行业不同的假设理解,你对这个假设的理解更乐观,还是更悲观?此外还有市场情绪,特别是极端时候是可以感知的。
关于市场:目前还是一个可以专注个股研究的阶段
中国基金报记者:怎么看待目前市场,是否存在结构性估值泡沫?
曾实:现在成长风格不少公司估值确实是历史上偏高的位置,传统的一些行业相对来说则较低,这两个缺口还是非常明显的。但市场也并非说没有发现这种结构性差异,也有尝试去发现一些机会,比如近期,有的原来根本不性感的机械类的公司,也上涨不少。所以市场并不是完全追随这两种极端化,还在挖掘具体的机会。
我们并不反对一些优秀的公司估值达到80倍左右PE的水平,如果这家公司的行业空间足够大,同时壁垒足够高以保证它的长期增长确定性。但是我们认为当一些行业的多数股票都因为行业空间就享受高估值时,这其实还是孕育了不少风险的。
因为行业内所有公司的共性只是阶段性的,长期而言,行业内的优秀公司和平庸公司自然会分化,估值的高低,只能因具体公司不同而不同,而不应该因为行业不同而不同。这个时间一拉长,自然市场就会去纠正。
我们在对公司进行判断比较时,都会尽可能去想这公司三年后还值不值这个钱。在某些主要赛道上一些定价,现在可能已经相对到位,在这个情况下,看赛道里上下游不同的子行业、子板块,需要判断在子行业、子板块里,哪个格局更好?
打比方光伏行业,包括了细分行业硅料、硅片、电池、组件、运营、逆变器、光伏玻璃、设备制造等多个细分行业,前期市场是共性的上涨。那么下一个阶段再投资,我们就需要进一步再去推敲那个细分领域的性价比更高,除了从量的角度看问题外,每单位产品的毛利水平目前处于什么情况,未来增长的确定性怎么样等等都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推敲的问题。
低估值领域目前也有所表现,我们会需要去评估他们的空间如何。香港市场港股通标的目前市净率中位数是1.1倍,也是我们在明年可以关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