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泰柏瑞基金李茜:“红利”与“央企”双轮驱动,把握“中特估”投资机遇

陆慧婧 2023-05-08 09:19

年初以来,A股市场对“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以下简称“中特估”)的关注不断提高,投资热情日益高涨。

在“一利五率”和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的政策引导下,低估值、高分红指标有望成为挖掘高质量国企的重要线索。

华泰柏瑞央企红利ETF拟任基金经理李茜表示,在中特估背景下,央企的投资价值正逐步受到市场关注。目前,“分红意愿强但增速进入平稳阶段”的央企们经历行业供给出清后资本开支压力减轻,逐步形成了稳定的经营现金流。当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号角吹响,政策层面强调塑造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或将在很大程度上给高分红行业及公司带来拔估值的可能。

华泰柏瑞央企红利ETF采取“红利”与“央企”相结合的选股方式,有望较大程度控制下行风险,还可能在基本面与估值方面创造出较为可观的成长性,或可以作为投资者资产配置组合中的一部分。

82f114127e2fc2151849fb1fe323b38.jpg

高分红央企有望获得更多的市场认同

今年是国资委成立20周年,也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收官后的首年,年初国资委提出最新的“一利五率”考核指标体系,并对包含央企在内的国有企业对标开展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进行动员部署,新一轮国企改革宏图已经徐徐展开。

而在资本市场上,国企改革、中特估有望作为2023年、乃至更长时间维度市场主线之一的定位已经被越来越多投资人所认可。今年以来,截止4月末,万得中特估指数、万得中字头央企指数分别上涨29.51%、18.58%,同期沪深300指数仅上涨4.07%(wind)。

在华泰柏瑞中证央企红利ETF拟任基金经理李茜看来,国企改革之所以会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是由于国内经济发展正在面临关键变化:一方面,经济疫后复苏任务较重,另一方面,中长期高质量发展方向已经确定,加上外部不确定性增多,包含央企在内的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压舱石”,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举足轻重,有望在“发展”和“安全”两个维度承担更多的转型重任。

她进一步分析指出,随着国企改革不断推进,基本面逐步改善,相对大部分民企已有一定优势,而在“一利五率”这一新的考核指标下,央企或有意愿进一步提升它的派息率。

从投资角度,在央企提升派息率背景下,健全公司的分红政策,稳定投资者的分红预期,长期看或是可以获得价值认同,在“中特估”政策背景下,高分红的央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投资逻辑。

过往,A股市场通常给予成长定价权重过高,而盈利定价权重偏低。在当前经济换档期,外资流入背景下,定价体系或会发生变化,市场有望增加对于盈利定价的权重,通过股息率可以筛选出盈利定价偏低股票。

央企含量或正构成红利策略的重要变量

站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依然较多、短期内暂未看到明显复苏迹象的当下,“红利”与“央企”相结合的选股方式或许可以较大程度控制下行风险,还可能在基本面与估值方面创造出较为可观的成长性,而华泰柏瑞央企红利ETF正是这样一只跟踪央企红利指数的产品。

据悉,华泰柏瑞央企红利ETF跟踪的是中证中央企业红利指数,这一指数以过去三年平均现金股息率为主要选样指标,可谓是“央企”与“红利”的双向奔赴。

公开资料介绍,中证中央企业红利指数从沪深市场的中央企业中选取现金股息率高、分红比较稳定且有一定规模及流动性的50只证券作为指数样本,反映中央企业中高股息率证券的整体表现。

从集中度上看,中证中央企业红利指数的前十大成分股的总权重达到33.0%。对比上证50、沪深300指数,可以发现央企红利指数的分布偏重于选择大中市值的股票,其中市值大于800亿元的成分股有25只(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30331)。

历史看来,在过去几轮快速下跌或者震荡调整过程中,高股息策略通常具有较好的超额收益,通常作为熊市或者震荡市的减震器。比如在2018年,央企红利指数跌幅为12.53%,而深证央企指数的跌幅为32.86%,央企100指数的跌幅为20.40%,上证央企指数的跌幅为17.85%(wind)。

相比其他央企指数及红利指数,在过往中证央企红利指数也有明显的超额收益。自2013年以来,央企红利指数累计收益达62.79%,同期红利指数、深圳央企、央企100、上证央企累计收益分别为60.37%、51.94%、48.52%、36.83%,落后于中证央企红利指数(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30428)。

“这一历史数据恰恰说明在‘甄选良好基本面公司’的共同条件下,央企含量可能正在构成不同红利策略表现的重要变量。”李茜表示。

备注:央企红利指数成分股市值占比可能会随着指数成分股调整和成分股涨跌发生变化。

风险提示:指数过往表现不代表未来,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或承诺,请投资者关注指数波动风险。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投资需注意投资风险,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具体情况。指数由中证指数有限公司(“中证”)编制和计算,其所有权归属中证。中证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确保指数的准确性,但不对此作任何保证,亦不因指数的任何错误对任何人负责。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