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益市场震荡持续,代表主动权益基金业绩表现的Wind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跌至3年区间低位,多数基金遭遇困境,依靠出众业绩出圈的基金经理寥寥无几。与此同时,基金发行市场持续低迷,新基金发行频频受挫,基金公司为“保成立”,在选择担纲的基金经理时也较为谨慎。
基金市场陷入低迷景象,叠加基金降费让利、绩效薪酬递延等一系列行业改革举措,新面孔基金经理刚一出道就要面临诸多挑战,“出圈”已非易事。
不过,整体而言,新面孔基金经理上岗热度不减,今年以来已有369位基金经理上任,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年内300余位“新面孔”基金经理上岗
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屡创新高,基金经理队伍不断扩张。
Wind数据显示,公募基金经理人数在去年首次突破3000人后,新面孔基金经理仍不断出现,截至9月9日,2023年又有369人首次出任基金经理一职。
今年已过去大半,首次担任基金经理的人数已超过去年同期,与2021年同期相差无几。全年新增基金经理人数有望接近或超过历史年度最高值。
整体而言,多数新面孔基金经理是以“老带新”的模式参与基金的共同管理。上任伊始就独自参与基金管理的新面孔较为稀缺。
31位基金经理上任虽不足1年,管理基金规模已超100亿元,其中以货币型基金和债券型居多。如工银瑞信固定收益部基金经理郝瑞今年5月开始担任基金经理,参与共同管理的货币型基金产品数量达到5只,共同管理总规模超过3500亿元。
主动权益基金方面,新面孔基金经理较为稀少。能够担任知名基金产品的基金经理更是少之又少,多数被公司寄予厚望。如程剑自2015年3月入职兴证全球,于今年1月30日首次担任基金经理,一上任就与谢治宇共同管理百亿基金产品兴全合宜;东证资管的王焯于今年2月首次担任基金经理,与老将张锋共同管理百亿规模产品东方红启恒三年持有基金。
从新面孔基金经理的职业背景来看,多数人拥有分析师研究员的工作背景。值得注意的是,拥有数量化学业背景或量化投资研究工作背景的新面孔基金经理人数相比往年有大幅增加。如万家基金张永强在今年1月首次担任基金经理之前,拥有上海元普投资、巨杉(上海)资产管理等多家私募基金的量化策略研究背景;易方达田鑫在担任基金经理之前,拥有量化分析师、高级数据挖掘工程师的工作经历。
数据显示,2014年底,国内公募基金经理人数历史首次超过千人大关。2019年,基金经理人数超过2000人。受2020以来基金发行热潮影响,2022年6月基金经理人数首次突破3000人。近期,公募基金经理人数突破3500人大关。按照当下扩容速度,基金经理人数有望在近2年时间内突破4000人整数大关。
加速更替,愈加年轻化
近年来公募基金数量和规模快速增长,对优秀基金经理的需求大幅增加。
此外,创新型产品不断上新以及新兴产业主题基金对基金经理的背景提出了新要求,拥有满足创新型产品管理经验、新兴产业研究背景的新人加入投资队伍中来,充实投资团队。一些新面孔的出现,成了必然结果。
另一个角度来看,基金经理离职人数也在不断增加,需要新面孔基金经理补齐空缺岗位。公募基金行业对基金经理有着严格的考核机制,不同规模的基金公司旗下基金经理所得到的也不尽相同。出于职业发展、工作强度和公司文化等因素,近年来基金经理离任潮愈演愈烈,其中中小型公募基金公司是基金经理流失的“重灾区”。
“新面孔”基金经理人数不断增加,“老面孔”基金经理流失,基金经理队伍加速更替,基金经理队伍愈加年轻化。
Wind数据显示,从业年限不足3年的基金经理人数有1638人,占比46.32%,接近一半,从业年限不足5年的基金经理人数高达2278人,占比64%,接近三分之二。
值得注意的是,有业内人士分析,这只是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并不会成为长期化趋势。
“新面孔”基金经理在数量上大幅增加,但是“质量”并未因此下降,一些“新面孔”的背景并不“新”。可以观察到,近年来不少担任基金经理的“新面孔”背景亮眼,一些在专业领域拥有实践经验、拥有高学历背景,如今年6月首次担任基金经理的兴华基金黄兵,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博士后、北京远方通达医药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今年2月担任基金经理的中银国际证券李明蔚博士,曾在上海市瑞金医院担任住院医师;一些由卖方、研究员转变的基金经理,在研究阶段积累了丰厚的经验,在选股和行业趋势判断上轻车熟路;一些具备专户投资经验的基金经理在绝对收益投资上经历了市场波动的考验。
低迷行情,“出圈”已非易事
近几年,大量“新面孔”基金经理上岗,其中涌现出不少新锐,刚一出道就成为市场主角。新锐基金经理频频“出圈”成为公募基金一大现象,这显然与投资依靠“长期经验”的常识不符。
这或与近年来A股市场极致结构化行情不无关系。一些没有传统行业投资经验的“新面孔”轻装上阵,在投资新兴产业时束缚较少,短时间内极易取得良好业绩表现,频频“出圈”。
在基金业绩排行榜前列之中,常常出现“新面孔”,成为近几年的普遍现象。这些基金经理“新面孔”投资经验较短,仅凭借短期极致投资业绩,获得众多基金持有人信赖,管理规模迅速膨胀。
不过,随着权益基金业绩持续低迷,能保持业绩持续“长红”的基金经理少之又少,加上基金持有人愈加成熟,对极致风格、基金净值大起大落的基金经理不再“感冒”。
当下,“新面孔”基金经理已经很难“出圈”。如今年凭借押注“AI”赛道,基金净值涨幅超80%的基金经理,亦是出道刚满1年的年轻基金经理,其管理的基金在最近3个月的时间内跌幅接近40%,让高位站岗的基金持有人叫苦连天。基金持有人对“新面孔”基金经理的态度再次大打折扣。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公募基金行业历史上也罕有基金经理刚出道即频频“出圈”的现象,这是市场趋于理性的表现。与此同时,基金公司不断深化推动投研一体化,搭建平台化、体系化的投研框架,基金业绩表现出众将离不开背后投研团队的支持,基金投资围绕基金经理个人为中心的时代或将逐步结束。
2023-09-11 11: 30
2023-09-11 07: 30
2023-09-11 07: 30
2023-09-11 07: 30
2023-09-11 07: 30
2023-09-11 07: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