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控球率与胜率负相关,足球和投资像在哪里?基金经理这样评球论投资

姜诚 2021-07-12 21:46

“有没有发现,强强对话的淘汰赛中,谁的控球率更低、谁的胜率就高?价值投资也对胜率有很高的要求,首先要立足于不败。”


“专家说球说得再好,也不要相信他对一场比赛的胜负预测。就好比股市很难被预测,只能被描述。”


“不能揣着结论去找原因,要有长期观、历史观和周期观,站在历史的视角看一件事,而不是事后去找一些显而易见的原因。不完整的事实比彻底的谬误,对人的判断伤害更大。”


“巴萨用20年的时间打造了绝对的实力,虽然也有运气的因素;投资也一样,长期持续去做难而正确的事情,最后运气来的时候才能抓住。”

图片

今年夏天,因疫情推迟一年举办的2020欧洲杯终于上演。尽管新的冠军已然出炉,但由足球引发的球迷热议,却仍在进程中。


球迷之中,也包括基金经理。而以上引号中的评球论投资,正出自中泰资管基金业务部总经理姜诚近期的一场直播。


作为一名非球迷小编,我旁听了整场直播,并最终被说服,足球与投资这两件原本在我看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确有不少异曲同工之妙。


以下精选本次直播中的内容做整理,与大家分享。


足球和投资,哪点最像?

图片

足球和投资最像的一点,就是事后诸葛亮满地走——一旦赛后再分析哪队为何能取得胜利,你总能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包括合适的战术、充分的训练、很好的体能储备、球场的氛围等等。但事实上,在赛前去预判一场比赛的胜负却是非常难的,尤其在双方实力比较接近的情况下,胜率五五开,就是一个随机事件。


对于单场定胜负的比赛而言,胜负更多取决于偶然性。这就是赌球这事为什么不靠谱,所谓基本面分析也类似抓阄,一样不靠谱,因为你无法把局面都考虑清楚。


投资要以类似的心态去看,如果你把价值投资当做一项事业,或者你买股票真的觉得它物超所值的话,就要研究一下那些在淘汰赛中晋级的球队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在我的看球经历中,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强强对话的淘汰赛中,谁的控球率低,谁的胜率高(和比分无关)。这届很典型单场定胜负的强强对话中,葡萄牙对比利时、意大利对西班牙的比赛都呈现这个特点。印象比较深刻的还包括2010年的世界杯,德国对英格兰的1/8决赛如果没记错,比分应该是4:1,看比分你认为是一边倒,但实际上德国是控球率更低的一方;1/4决赛德国4:0战胜阿根廷的比赛,过程中也是阿根廷控球更多。


观察比赛的过程和结果,你就会发现两点,一是结果有一定的随机性,二是在这种随机性中通过防守反击可以提高胜率。


自立于防守打反击,很符合孙子兵法里面的这句话——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前提是我认知到有很多的随机性,如果要克服随机性带来的弊端,不应该是先想怎么样把球打进,而是怎么样降低丢球的概率。


如果你看欧冠,皇马为什么能够三连冠?这么强的球队在淘汰赛也喜欢选择防守反击的战术。在实力明显占优的情况下,压制打法可以取胜;但如果实力相仿,不丢球对于淘汰赛而言会提高胜率。


如果要做严格定义的价值投资,就是股票永远都不能卖出情况下你还愿意买,那你就要想,我是没有后悔药吃的。这个就像足球比赛中的淘汰赛。


没有后悔药吃的情况下,先想着我可能会错在哪。踢球先降低犯错的情形,先立足于不败,投资也一样。这家公司的问题可能会出在哪,我是冲着它的长期价值去的,在哪块有可能丢分,这样在不好的局面发生时,风险还是可控的,赚钱的概率就很高了。


巴菲特说投资最重要的事是“保住本金”,以保住本金为出发点,你一定不会只看这只股票的优点,肯定也会把缺点想明白。这也是芒格所说的逆向思考——我会先想死在哪里,然后永远不去那个地方。


未来一定会有意料之外的因素发生,如何让自己在不确定性的商业世界中处在一个比较有利的位置,那就是要保守,一定要把负面的情况考虑足,然后你会遇到更多惊喜,而不是惊吓。


决策机制如何被影响

图片

如果有强队A和弱队B,博彩公司开出这样的赔率,A胜,赔率1.1;B胜,赔率1赔8,你会买谁?


再追问一个问题,你用多少钱买?10元、20元,你买1赔8;如果你用1个亿来下这个注,你买谁?


如果你用10元、20元去买,你会把它当做一个高频的小游戏,你或许可以通过定价不准的赔率来赚钱。如果你投一个亿下去的话,这可能就是一锤子买卖。


如果是一锤子的买卖,你还考虑那个1赔8的高赔率吗?我会更倾向1.1的低赔率,虽然失去了赚8倍的可能性,但也避开了大概率赔1个亿的可能。


投入额从10元涨到1亿,决策逻辑会不一样,你的关注点会从赔率回到胜率。


如果你真的是考量一个公司的长期价值,同时你又认为未来很难被准确预测的话,你的着眼点就一定会回到胜率上。


在高度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如何提高胜率?


做多情景假设,给坏的情况做估值,就跟没有后悔药吃的足球比赛的淘汰赛一样,那么我们立足于防守,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如何形成更笃定的投资判断?

图片

当然我说的“价值投资一个股票永远都不能卖出,这个价格我还愿意买”是一种严苛的心理测试,市场还是会给纠错的机会。所以做价值投资这个事没有那么机械,不是错一次就不行。巴菲特也犯过不少错,但结果依然很漂亮。所以价值投资也没那么沉重,除了求稳以外,还要不断积累自己的实力。


你自己的实力是在于你的完备的投资和研究的框架。


基金经理不断打造自己能够灵活运用的完整的投资框架,就是实力最强大的体现。虽然无法预测新的事物,但是可以基于投资框架,迅速将新事物消化吸收,纳入决策框架中。但如果框架的完整性不够,就容易受短期发生的事实的影响。


比如说最近是中报密集披露季,当你的重仓股中报业绩不及市场预期时,你怎么看?


如果研究不透彻就会慌,因为业绩不达预期,股价会跌。股价跌了,如果你对公司的了解不够你就会慌。如果你对公司的价值是有充分认知的话,股价下跌你就敢于加仓,这两种心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另外,即便是业绩不达预期,造成业绩不大预期的原因也多种多样。如果你的分析框架很完备,就会很快识别出来,这究竟是长期结构性的负面影响,还是周期性扰动。如果只是周期的扰动,你可以对它视而不见,股价下跌可以很从容地加仓,如果是长期结构性影响因素,你下修了长期价值评估结论的话,那么可以把它卖出。


笃定的判断如何形成,一是细致深入的研究;二是完整的投资框架。


一个完整的投资框架有封闭的买入和卖出的决策依据。如果我的买入是因为物超所值,那么卖出就不应该是因为业绩不达预期,而是业绩不达预期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如果是因为长期的竞争力衰退了,下修了长期的判断,那么这个卖出决策和当时的买入角色是封闭的。但如果你是基于长期物超所值买入、又因为短期业绩不达预期可能会跌而卖出的话,就不是封闭的策略。


不封闭的策略会导致焦虑,也容易让人犯错——因为超值而买,因为趋势而卖,很容易犯错误;且哪怕这次你没犯错,也会带来长期焦虑。如果你关注短期股价,就要不断跟踪它的短期噪声,你会投入大量时间在跟踪市场一致预期,以及去预判每一期财报的业绩,会导致你很少有时间去思考一些更长期的问题,最后这会反噬你判断一家公司长期价值的能力。

投资中的历史观

图片

我们聊了很多足球的话题,发现我们的记忆很有趣,记忆靠的不是数据和逻辑,而是场景和情绪。我最近刚刚看了一本书,叫做《笛卡尔的错误》,过去我们曾经觉得理性和情感是两个独立的系统,但其实二者相辅相成。


记忆也如此,我们记住的是躯体对于当时经历的感觉,然后当我们努力地去回忆一件事的时候,这种感觉会在潜意识当中被唤起,然后通过有限的、零散的、模糊的对事实的记忆,结合当时的感觉来构造出来一个回忆。所以我们关于自己儿时的记忆,再次复述时是再做加工的。


所以我们对股票的印记,也要不断地去看历史案例,而且这个历史的案例不能用后见之明的视角去看。


后见之明是带着结论去找原因,我们不能从今天看到的结果中顺理成章地去找一些显而易见的原因。你把原因解释的很通顺,但是在对未来进行预测的时候是没用的。你得要回到历史上的那个时点,才会有全面的认知,就不会简单线性外推。这就是调查研究,这也一个历史学家的基本素养。


戴维斯双击这个概念的提出者老戴维斯在给他的儿子授课时说过一句话,会计你可以只学一点,但是历史一定要好好学。它背后说的是,不完整的事实比一个彻底的谬误,对人的判断的伤害更大。


特定的环境通常可以造就一段明确的基本面趋势,但阶段性的业绩通常是对长期判断的干扰。投资是基于未来预测的工作,但对未来的想象力应该建立在对历史的洞察力之上。预测不应是单一情景的,不能是天马行空的,要想对未来进行演绎,先要对历史进行归纳。所以,我们特别注重对历史案例的解读,以此来对一个行业、一家企业的未来图景做更全面的刻画,而不是简单的线性外推。

图片

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有风险,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者投资基金时应认真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者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请投资者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产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