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F | 新华基金
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2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李克强总理表示,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的设定,主要考虑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并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主动作为,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
1
最大超预期点——GDP 增速 5.5%左右,
落在预期上限
本次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的设定比较高, 主要基于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 并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 “十四五” 规划目标相衔接,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 体现了主动的作为。与此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述有一定的差距(拿掉了“争取更好的结果”)。
主要是基于四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考虑提振预期的需要。二是考虑保障就业的 需要(5.5%与 1100 万新增就业相匹配和衔接,城镇新增就业 1100 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 5.5%以内。)。三是与潜在经济增速相匹配(十四五前期,我国经济增速潜在水平在 5-6%)。我们认为,此目标也具备实现的基础。
我们认为,这一目标定在预期上限,显示了决策层对我国经济内在增长动能的乐观,也体现了决策层对在中美大国博弈和俄乌危机背景下稳定经济增长的决心。
资料来源:wind 新华基金
2
“保民生”为财政发力点,强度与可持续性兼顾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提升积极的财政政策效能,今年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调,有利于增强财政可持续性。预计今年财政收入继续增长,加之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近年结存的利润、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可用财力明显增加。新增财力要下沉基层,主要用于落实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政策,促进消费、扩大需求。
今年财政的主要发力点依然是保障基层民生,通过统筹财政资源,适度提升一般公共预算的支出强度。与此同时,将赤字率适当下调,体现出中央政府对于财政可持续性的关注。总体来看,今年将会是“财政大年”,赤字率下调但可用财力增加。仅中央本级财政可调度资金就达到约1.27万亿元,是去年的6.6倍;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达到26.71万亿元,比去年增加2万亿元以上,增长8.4%,增速相比2021年的基本持平明显回升。考虑到1.03 万亿在 2021 年 4 季 7 度没有形成实物工作量,实际使用的专项债在 4.7 万亿元左右,我们测算广义赤字率也将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此外,今年中央财政对地方转移支付安排近9.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了近1.5万亿元,同比增长18%,这也是自2012年以来的最高增幅。2021年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增速为7.8%,2022年转移支付的增速目标大幅上调。若考虑转移支付的增长大部分用于基建投资,则直接解决了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问题。即相当于可以撬动基建增长7.9%,若叠加社会资本的配套,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增速可以更高。在这样的情形下,不需要地方政府通过房地产及土地财政的杠杆,经济也可以顺利实现增长目标。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今年稳增长政策工具箱重点,也破解“土地财政”困局之道。
在经济承压、部分地方财政吃紧的情况下,加强政府部门的收支管理成为财政“开源节流的重要环节,政府工作报告也已经连续四年强调地方财政收支问题。2022年,预计部分欠发达地区的基层财政情况依然紧张,公务员收入降低、工资发不出来等现象依然会发生。但在中央政府和各省政府的支持下,转移支付力度会进一步增强,区县财政情况值得关注,部分地区的财政缺口压力将会得到缓解。保持适当支出强度,未来集中于六个方面(科技攻关、基本民生、教育医疗、城乡发展、养老、环保)的重点领域支出,提高支出精准度。合理安排地方政 府专项债券,也相对聚焦在 9 个方面,交通运输、能源、水利、城乡冷 链、保障性安居工程等。
3
货币宽松信号依然明确,提出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扩大新增贷款规模,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资金更多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
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做好经济金融领域风险处置工作。压实地方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加强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化解风险隐患,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两会报告延续了去年12月以来的货币政策方向,“稳增长”的基调没有改变。货币政策对信贷增长的诉求明确。后续政策利率的降息操作取决于一季度政策托底基本面的效果,目前看仍有操作的空间,我们预计政策窗口会在一季度末出现。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政府报告提出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表明中央银行将逐渐摒弃单一的防守型思维,避免因过度依赖行政力量造成对金融市场竞争机制的扭曲,而是通过结构调整、市场化退出等措施来化解金融风险,预计该基金将着眼于化解房地产领域的风险,一些重要的国有金融机构可能成为基金出资方。
今年的经济情况没有太大的通胀压力,但有经济下行的压力,按照总体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今年稳增长是放在最突出、最首要的位置,包括调结构、推改革都是相对放在更后面一点。我们预计,后续总量政策,尤其货币政策方面,不排除存在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利率,都有下降的空间和概率,特别是存款准备金下降空间比较大。因为存款准备金率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预计在上半年值得期待。人民币存款贷款这种基准利率不会有太大的调整空间,可能通过更市场化的 LPR,包括这些利率来进行引导。
4
结构上,重点扩内需稳增长、低碳转型协调发展
既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也要推动能源革命, 持续碳达峰逐步转型。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 “十四五” 规划, 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2022 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大概在 6400 亿元左右,集中在三个方面投资:一是 102 个重点项目;二是保障房 240 万套;三是先进生产线、新基建领域的投资。这些基本上都会在上半年推开。目前已经敲订 3000 个投资项目。
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报告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 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今年房地产的重点是落实城市主体责任,强化因城施策的主体地位,以“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为首要目标,目的是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今年房地产就两个方面的工作,促需求和稳融资。融资方面,主要是保障房,规模是5500亿元融资, 有望拉动地产投资3个百分点左右,对冲商品住房投资下降。保障房融资不纳入到信贷集中度管理。房地产并购贷款不并入三条红线管控。房产税改革试点会审慎推进。
立足资源禀赋, 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 推进能源低碳转型。2021 年是制定目标提要求 制定顶层方案,今年是把握方向和节奏。不能操之过急,在降碳的同时要确保能源安全。政策从六个方面发力。第一,“抓好煤炭清洁高 效利用”。设立 2000 亿元专项贷款,增加 1500 亿元碳减排贷款。第 二,增加新能源占比。提高 1 个百分点,提到到 26.5%。集中在电力,在沙漠地区建立风力和光伏基地。第三是“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第四是“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 源消费总量控制”。第五是对国家重大项目要实行能耗单列,明确了炼油、乙烯、建材、钢铁等 17个行业的改造升级实施方案。第六是 做一些新的制度安排,可能按照年度考核。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 计核算体系,为新能源电价机制形成基础。
5
风险方面
国内经济下滑与国际通胀双压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我们将对以下3方面保持重点跟踪观察:
(1)大国博弈风险加剧。如果俄乌冲突不能再短期内结束,而是超预期持续,那么有五类重点商品影响明显:原油类(原油、天然气、煤炭)、 工业金属(锂和镍)、农产品(主要是两大类,玉米和油料如葵花籽油)、化肥(钾肥,对外依存度 50-60%)、高科技产品中的原料(稀有气体)。这或将影响能源保供稳价压力大。
(2)疫情不确定性增加稳增长压力。由于病毒频繁变异,目前出现新的奥密克戎变种病毒,目前中国香港日增超过3万,面临较大的压力,今年一季度疫情比去年一季度更严重,而且今年一季度的疫情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影响更大一些。
(3)全球流动性收紧预期提升。海外,欧美货币政策向常态回归增加溢出风险,节奏力度是否超预期。国内近期高频数据看重点城市的房地产销售面积下降比较快。房地产企业债务风险仍需关注。
综上,我们看到政府在2022年稳字当头、结构优化、撬动社会杠杆,提高政策执行力的战略和决心。在资本市场配置策略方面,考虑到年初以来风险释放较为充分,股债性价比回升至历史均值之上,对后续市场的走势不必过于悲观。
结构上,考虑到全球流动性收紧的大背景,市场对于估值和业绩的要求会更加苛刻,建议降低对估值的容忍度,更多从业绩和估值匹配的角度、围绕稳增长受益方向和高景气可持续两条线索均衡布局。成长方向在前期调整过后,估值性价比正在提升,叠加两会对情绪面的提振和年报、一季报的陆续披露,成长反弹有望延续;稳增长方向中,我们前期更为推荐地产链和大金融等稳增长方向,认为不仅受益于政策和基本面有望改善,较低的估值在海外流动性收紧背景下也有着较高的防御价值,但考虑到市场对于稳增长的信心正在强化,市场风格相应调整,建议逐步提高顺周期方向的配置比例。
- END -
本基金管理人本着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基金,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有风险,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请在投资前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市场有风险,基金亦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公司充分重视投资者教育工作,以保障投资者利益为己任,特此提醒广大投资者正确认识投资基金所存在的风险,慎重考虑、谨慎决策,选择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产品。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及合法获得的相关内部外部报告资料,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不保证其中的信息已做最新变更,也不保证相关的分析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投资者不应将本报告为作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参考因素,亦不应认为本报告可以取代自己的判断。报告中的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投资者务必注意,其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本公司、本公司员工或者关联机构无关。
2022-03-07 13: 40
2022-03-07 13: 39
2022-03-07 13: 37
2022-03-07 13: 36
2022-03-07 13: 35
2022-03-07 09: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