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决策中的心理误区和行为偏差

2022-05-09 21:44

在金融市场,决策主体的主观认知、决策情境与客观环境的差异,比如认知水平局限、个性因素、情绪因素、情境因素等,往往会成为一种约束,使人们出现心理上或者行为上的偏差,很难做出对自己有利的理性决定。


因此,要学会识别心理因素对自己、对他人及整个金融环境的影响,理解人们在投资不同的阶段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或行为偏差,这样才能减少我们在投资决策中产生偏差。



投资决策时的三大心理误区


具体而言,人类是通过摄取息之后先在心理上进行反应,进而导致行为偏差,初期被称为信息编辑阶段,通常有三大误区:

一是代表性偏差:指决策者在不确性条件做决策时,依据已有的代表性事物的特征做判断 ,参照代表性事物推断新事物的特征。比如,依据过去的投资结果预期未来,亏损的投资者更消极,盈利的投资者更积极,进而加剧动量效应,引发市场追涨杀跌;

二是锚定效应:即对某些特殊值赋予过多的信息比重,最明显的是投资者往往盯着初始买入价作为锚定值,因而一定要等到资产价格回到买入价时才会平仓,因而投资者倾向于卖出盈利头寸而持有亏损头寸;

三是框架效应:即事物的呈现方式、表达方式不同,形成不同框架,影响投资者的决策,正面的信息描述框架激发投资者正面积极的反应,负面的信息描述则引发投资者消极负面的反应。


投资决策时的六大行为偏差


其后是信息估值阶段,心理行为偏差包括六个方面:

一是损失厌恶:即损失比盈利带给投资者的影响更大,研究表明,亏损带来的痛苦超过同等盈利带来喜悦的两倍。这种心理偏差直接造成投资中的短视,并过分夸大损失的可能性和负面影响,对金融市场产生深刻影响;

二是后悔厌恶:后悔久久难以消除,对情绪的负面影响较大,是一种思想包袱,比真实损失更让人痛苦。这会让投资者倾向于对盈利头寸早早锁定盈利,落袋为安;不亏损头寸,则倾向于长期持有,以免亏损兑现造成将来后悔。后悔厌恶还容易导致羊群效应,与大多数人在一起,即使遭受损失也会减轻痛苦,减轻对错误决策的责任感。

三是过度自信:投资者经常高估自己的直觉准确度、逻辑推理能力、判断能力、认知能力,同时容易低估风险。这样很容易出现自我归因的偏差,把成功归于自己,而一旦遭受损失,则倾向于找借口推卸责任。

四是心理账户:区别于现实中的真实账户,人们会在心理上根据资金来源和用途等对资金归类。不同收入来源的资金,比如工资收入、理财收入和未来收入等,会置于不同的心理账户中,投资者对不同心理账户的风险容忍度则不尽相同。

五是处置效应:也称为扳平症,指投资者倾向于较早卖出盈利的头寸,而长期持有亏损的头寸。

六是沉没成本:指前期支出且无法收回的收入,包括精力、时间、金钱、情感等,在金融市场表现为恶性增资,即投资者对继续运行风险越来越大的项目或亏损的项目,因为在意沉没成本,倾向于继续投入资源,造成更大的损失。

参照以上几大主要心理行为偏差,有经验的投资者可以很容易从中找到自己投资当中的一些问题所在,倘若不能从中走出,即使分析功力再高,预测能力再强,可能也很难实现理想目标。

<完>
风险提示: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基金管理人公司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过往业绩不能预示未来收益。详情请认真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份额发售公告。基金投资有风险,请审慎选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