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定位 夯实自身 香港中资资管将迎广阔发展前景—专访香港中资基金业协会会长、博时国际负责人连少冬
近十几年来,内地资产管理机构正在迈出国际化的步伐,而香港作为连接世界与中国的重要桥梁、国际跨境投资中心和资产管理中枢,成为了大多数内地资管公司开启“出海”新征程的“首选地”。
自2008年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在香港设立机构的规定》及相关配套文件至今,将近十五年时间,中资资管机构在港历经初期的艰难探索以及市场大浪淘沙般的筛选之后,慢慢站稳了脚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任何发展模式都不是被规划出来的,而是走出来的”,香港中资基金业协会会长、博时国际负责人连少冬接受《中国基金报》记者专访时说。
连少冬作为内地首批赴港公募基金中少有的女性高管之一,亲身见证了中资资管在港发展的历程。她认为,中资资管机构在香港经历了“泥沼内挣扎”的第一阶段摸索后,已逐步找准了定位,未来新阶段只要夯实自身实力、领会市场真谛、提高投资能力,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我们相当于一个小帆船,一下子被扔进了全球竞争的汪洋大海“,连少冬以此形容中资资管机构初涉港时的处境。
彼时全球金融危机的余波尚存,香港市场无可避免地受到巨大冲击,整体投资环境较为萧条,加之中资到港属于“初来乍到”,对市场、客户以及监管规则都不甚熟悉,因此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连少冬认为,此时中资资管机构正在经历在港发展的第一阶段,即“在泥沼中挣扎”——各家机构都在艰难地摸索业务模式、探索潜在市场。
所幸的是,连少冬坦言,这个时代是起起伏伏,螺旋式上升的,中资机构随后迎来了三大重要发展契机,进入了第二个十年的找准定位、蓬勃发展的阶段。
第一个发展契机是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资格和额度获批。2011年12月16日,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了《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试点办法》,允许符合一定资格条件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的香港子公司作为试点机构,运用其在港募集的人民币资金在经批准的人民币投资额度内开展境内证券投资业务。
“这一政策带领在港中资向前迈了一大步,使得中资善于投资中国资产的优势能够发挥,并促成了南方东英、华夏等一批中资香港子公司的崛起”,连少冬说。
第二个发展契机则是沪深港通的开通。2014年11月17日,连接香港和上海股票市场的沪港通机制开启。2016年12月5日,连接香港和深圳股票市场的深港通机制开通。沪深港通的开通,让投资者首次在不改变本地市场交易习惯的原则下,方便快捷地直接参与到对方市场。
连少冬表示,中国资产对全球极具吸引力,彼时环球市场对在港中资寄予厚望,但由于当时诸多管治仍未放开,因此中资在市场、客群、投资方面的优势无法发挥,而以沪深港通为代表的互联互通,使得中国与世界的资本得以融通,这是中资在海外发展的最大助推力之一。
“任何形式的互联互通都能催生海外中资的发展”,连少冬感叹道。
第三个发展契机则是国际知名指数公司将中国资产纳入。MSCI自2018年6月起将中国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和MSCI ACWI全球指数;2019年4月起,彭博也将中国债券纳入彭博巴克莱债券指数(BBGA);同年9月,摩根大通也宣布自2020年2月28日起,将9只中国国债纳入GBI-EM,占比10%。
“中国资产纳入国际指数中,带动全球资金主动或被动标配中国资产,也为海外中资机构创造了较大的业务流入量”,连少冬总结道。
连少冬也对近来推出的债券南向通、跨境理财通以及ETF通表示期待。她希望相关机制的业务细则、操作细节以及投资者教育能进一步完善,也冀望中资资产管理机构能积极开发相关新产品,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再一次乘势而起。
革新业务模式
聚焦投资能力
在全球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刚站稳脚跟的中资资管机构们,也触到了水面之下的“暗礁”,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些磕绊很可能造就海外中资资管机构完成再一次业务革新和自我成长。
2021年的中资美元债危机就是“暗礁”之一。中资美元债市场自2021年起震荡剧烈,更于去年10月底深陷危机,以中资美元债为主要业务之一的部分在港中资资管机构也因此经历了“至暗时刻”。
“这一资产类别受到的巨大影响,对擅长投资中资美元债的海外中资资管机构近十几年来建立的业务模式造成了重大冲击,也促使中资资管机构开始思考革新业务模式“,连少冬说。
她认为,海外中资公司应放宽眼界,拥有长远视野,真正地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和配置确定性强、可以投资的好资产,这也是海外中资公司需要注重的核心竞争力。
连少冬还指出,香港市场经济体量相对较小,且是离岸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缺少更广大的个人投资者,因此每一次区域性或全球性金融危机都会对其造成剧烈冲击,投资难度较高,这对中资资管公司的投资能力要求非常高。中资资管公司需要领会市场真谛,善用风险工具以保护业绩,同时不断夯实自身实力,聚焦投资能力的提高。
具体业务模式革新方面,连少冬表示,应在两方面入手。
首先,夯实业务基础,搭建完善平台。只有业务基础扎实,才能随机应变,承接和抓住好资产。其次,准确定位。中资资产公司定位于服务于海外投资者配置中国资产,以及境内投资者配置海外资产,面对的客群风险偏好较低,因此低风险资产,例如固定收益品类,则更可能受到欢迎。
以博时国际为例。2011年,中资美元债迎来第一个高峰,博时国际于次年即成立了海外债券研究团队,并凭借在固收领域产品、信用评级等方面的优势,逐步建立起了固收投资领域的独特优势地位。2022年,博时国际再次抓住美联储持续加息、美元走强这一历史机遇,于6月22日推出了博时美元货币市场基金,为市场提供了优质的现金管理工具,投资收益位居香港市场前列。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连少冬还指出,与中国境内标准化、一级清算制的金融市场不同,其他境外市场都是二级清算制,且缺少高效标准的金融基础设施,因此顺畅、高效的中后台团队对海外资管业务而言也极其重要。
针对此,博时国际除了顾好投研与市场这两大业务“前锋”外,也特别着力打造敏捷响应的中后台团队的培养,包括对产品、运营、风控等部门的建设。连少冬表示,如此布局的优势在于,任何时候发现了优质可投资产,都可以高效地将信息传递给客户,并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尽快使产品落地,既提升了客户服务体验,又能把握投资时机。
对香港有坚定信心
回首中资资管近十五年的发展历程,连少冬感慨道,尽管过程非常艰苦,但现在回过头看,当时中国监管层面开放中资资管出海至香港是十分具有前瞻性的。
“在港多年,我逐渐体会到‘一国两制’对中资资管行业的真正含义——使得中资公司既能有广阔的境内市场、资金和客群支持,又能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和投资优质资产”,连少冬说。她认为,中资资管公司可以凭借这些优势在海外市场这一舞台大有作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连少冬表示,她对香港坚定看好。她认为,首先,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底子深厚,自带光环“,历经了多次所谓的资金和人才外流优势仍存,且十分明显;其次,‘一国两制’是绝无仅有的好制度,既让香港可以享受国内庞大市场的支持,又可以拥有独特性,使国际资本得以在此自由流通。
发展绿色和可持续金融是近年来全球资管行业绕不开的话题,而香港特区政府及监管机构在这一方面也在不断完善,包括推出政府和零售绿债、加强绿色金融建设和信息披露立法的实践、强化市场监管等。
香港中资基金业协会(“协会”)在这方面也在积极跟进。据连少冬介绍,协会于2021年5月成立可持续投资专业委员会,旨在提升在港中资基金行业的ESG投研竞争力。协会通过各类研讨会、讲座、培训等,在专业领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探讨沟通,促进会员机构在可持续投资方面的交流,探索中资特色的ESG发展之路。
连少冬也指出,ESG投资并不是独立于经济绩效的空乏的价值宣导,它既是一种投资理念,也是一种投资策略。对投资标的进行恰当的ESG评价并据此调整投资组合能够给投资者带来更好的风险收益回报,这一结果已经被诸多投资实践所验证。对上市公司而言,无论是其ESG表现还是其业绩指标,从本质上来说都代表着一个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一体两面,也意味着该公司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身,这样的公司往往具备更长远、更高质量的发展能力。
同时,ESG的理论与实践通常反映了时代的需要,其合规要求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理念是契合的。中国经济目前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绿色发展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需求。资产管理人开展ESG投资一方面可以满足特定客户在ESG方向上的价值偏好,另一方面也主动响应了时代诉求,为资产管理人提供了优化投资组合新的机遇。
金融科技近年来也是香港特区政府希望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而与香港相比,内地金融科技水平更高。连少冬认为,中资资管机构作为内地与香港两个市场的连接者和参与者,在构建高效、低成本的金融管理平台以及信息实时同步以打造更好的客户体验上,值得香港机构借鉴。
至于近期香港特区政府着力推动的虚拟资产金融方面,连少冬也表示,这凸显出港府的执行力和决断力,十分值得赞赏,至于未来博时国际会否涉足这一领域,则还需要进一步勘定,她对此持开放态度。
2022-11-25 08: 00
2022-11-24 22: 00
2022-11-19 00: 12
2022-11-18 17: 37
2022-11-17 16: 07
2022-11-16 18: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