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视点|对话黄仁勋:“边缘求生”的韧性与“永恒危机感”是英伟达的成功秘诀

陈橹帆 整理 2025-05-13 15:34

57日,英伟达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与米尔肯研究院主席迈克尔·米尔肯就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度对话。

 

在本场对话中,英伟达CEO黄仁勋以颠覆性视角勾勒了人工智能重构全球经济的全景图。他提出,AI正经历着三重革命:从替代人力转向数字劳动力”,催生数万亿美元经济价值;以“AI工厂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其规模将达数十吉瓦,支撑各行业智能化转型;智能基础设施”,将成为堪比能源与互联网的下一代产业基座。

 

面对技术鸿沟,黄仁勋强调AI的易用性将赋能全球数十亿人,“编程民主化”将弥合数字分化,同时缓解劳动力短缺。黄仁勋勉励大家,“不要成为那个忽视这项技术而最终因此失去工作的人”。

 

针对芯片出口限制等问题,黄仁勋表示,英伟达想构建世界性的AI,作为当今的世界领导者,倘若英伟达缺席某个特定的市场,毫无疑问会有其他有利的竞争对手介入,而华为就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案例。

 

智能基础设施的崛起:

人工智能三重革命重构全球经济版图

 

米尔肯:人工智能会是下一次工业革命吗

 

黄仁勋:是的。我们一直在谈论人工智能技术。它能够感知世界,能够生成内容,能够翻译,现在甚至能够推理,解决问题,使用工具,使用网页浏览器,阅读PDF,为你做研究。我们知道这项技术能够用来做什么,这本身就非常令人兴奋,它本身就具有彻底的变革性,这项技术与过去的任何信息技术都不同。

 

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你必须使用它才能使其发挥效用,你必须坐在电脑前使用它。但现在人工智能具有自动化的能力,而机器人和机器人学的概念已经广为人知。因此,想象有一个实体机器人,它存在于计算机中,在你的数据中心里为你工作。这本身令人兴奋,因为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它不再仅仅是替代品,也不仅仅是我们所知道的信息技术的下一代产品,这是第一次它实际上可以增强并补充数字劳动力。因此,它带来的经济价值远大于1万亿美元,可能是十万亿美元中的部分。这是第一个层面。

 

第二个层面是如何生成这种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从何而来

众所周知,上一代计算机是由手工编写的软件,并在CPU上运行。而英伟达花费了大约33年的时间来构建一种新型计算机的概念,即机器学会自己编写软件,并且它在我们发明的,称为“加速计算和GPU”的计算平台上运行。

 

现在的问题是,人工智能是如何运作的?它基本上是在人们称之为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的地方产生的,但它本质上是一个数据工厂。它不像一个数据中心,它的规模相当庞大,它的确消耗能源,而且它会产出。

 

当你对它施加能量它就会产生这些叫做令牌的东西,但它们基本上是数字。这些令牌可以被重新格式化为数字、文字、图像、像素、视频、化学物质、用于药物发现的蛋白质组合,甚至驱动机器人所需的运动技能或驱动自动驾驶汽车的方向盘。因此,这些令牌正在由这家工厂生产。

 

有趣的是,人们开始意识到它已经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产业。这个新产业拥有一家工厂,而这家工厂就是人工智能工厂。这些工厂能有多大?我们正在建造大约1吉瓦的设施,每个吉瓦的成本约为500亿到600亿美元。在接下来的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我们会看到世界各地建造数十吉瓦的人工智能工厂。

 

第三个层面可能更加深刻,那就是我们有史以来第一次拥有了一种能够影响几乎所有行业的工具和技术,从金融服务到医疗保健,到制造业,到物流,到电子商务,到娱乐业,所有你能想象到的方面。因此,这种基础设施,这种人工智能工厂现在成为了许多其他行业的基础设施。就像上一代的信息基础设施,以及再上一代的能源基础设施一样,现在我们拥有智能基础设施,互联网是信息基础设施,而人工智能是智能基础设施。

 

当你从这些不同的角度看待人工智能时,你就可以开始理解人工智能对科技行业、每个国家都希望参与的新兴行业,以及影响每个行业的基础设施所产生的影响。如果任何人拥有过剩的能源,都会想参与到这个行业中来,参与到这个影响每个行业的基础设施中来。

 

人工智能是我们弥合技术鸿沟的最大机会

 

米尔肯:让我们谈谈交互所需的技能。几年前我们预估,如果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技术,可能会消除农业领域中进行的5亿个工作岗位,包括补贴等。今天我们面临着一个重要的的问题谁将被去中介化

 

20世纪60年代,我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我可以在脑海里计算产量。在1970年,计算器问世了,我就被去中介化了。而且我能记住数百万次的交易,然后计算机开始存储那些交易信息。你如何看待工作以及与你将要提供的技术的互动

 

黄仁勋:你们各位已经听过很多关于工作岗位流失的事情了。每项工作都会受到影响,有些工作将会消失,有些工作将会被创造出来,但每项工作都会受到影响,这是毫无疑问的。你不会因为人工智能而失去工作,但你会因为那些使用人工智能的人而失去工作。

 

让我再给你两个极端情况,或许你也想考虑一下。计算机科学已经使大约3000万人受益世界上大约有3000万人知道如何编程,并将这项技术发挥到极致,这确实让我们所有身处这个行业的人都受益匪浅。在过去的30年里,这可能是你能选择的最好、最能创造财富的行业之一。

 

我本可以成为一名石油工程师,我父亲就是。我本可以成为一名医生,我妈妈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当医生。但我选择了计算机工程专业,事实证明这是个非常好的选择。

 

然而,这个行业里大约有3000万人。因此,在过去的3040年里,我们创造了可能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技术鸿沟。我们发明的工具,我们知道如何使用,但另外75亿人却不知道我可以肯定地说,人工智能是我们弥合技术鸿沟的最大机会。

 

如果只看这个房间,很可能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如何用C++编程,差不多数量的人知道如何用C编程。然而,百分之百的人都知道如何用人工智能编程。这是因为人工智能会说你想要说的任何语言。你可以画一个示意图给它看。你可以画一幅画,然后问它该怎么做。显然,你可以用语言和它交流。你可以写一个提示语。你可以用非常明确的方式描述你的提示语你可以用非常隐晦的方式描述你的提示语。如果你不知道如何使用人工智能来编程那台计算机,就直接告诉人工智能,我不知道该如何编程?人工智能会准确地告诉你如何编程,以及如何下达需求指令。

 

因此我认为,使用ChatGPTGemini Pro以及这些人工智能的人数,证明了这是历史上最容易使用的技术之一。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这种能力,无论是老师还是需要被辅导的学生,每个学生都能够把它当作辅导老师来使用。因此,我认为我们现在能够利用人工智能来弥合技术差距的能力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而我要说的另一个极端是,我们缺少工人,我们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而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实际上拥有了机会来弥补这一缺口,将3000万到4000万的工人重新纳入劳动力队伍。因此,你可以说人工智能可能是我们提高全球GDP的最佳途径。这是看待这个问题的另外两种方式。

 

同时,我建议每个人都百分之百地利用人工智能。不要成为那个忽视这项技术而最终因此失去工作的人。

 

英伟达的成功秘诀:

从零到一开拓的韧劲

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

 

米尔肯:你经常提到的早期阶段,那时你并不知道是否能成功,经常在发愁每个月的工资从哪里来。当时,那些比你们更容易获得资本的其他公司错过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他们所忽视的?英特尔在市场上忽视了什么?

 

黄仁勋:从一开始,我们就设想,我们公司所要做的是构建、发明一种新的计算方式,用来解决普通计算机无法解决的问题。

 

如果你只是写出那样的使命宣言,去做普通事物无法做到的事情,那就好比说,我想造一辆新车去普通汽车无法到达的地方。如果普通汽车无法去那里,那些地方通常也没有铺设道路,或者至少也不那么令人向往。因此,我们提出了这个使命宣言,以解决普通计算机无法解决的问题。但其实我们花了 33年才做到,并且我们成功了。

 

首先是,整个经济体、整个行业、整个生态系统都想去能够解决问题的地方,没有人想去无法解决问题的地方,所以我们所处的位置相当孤独。没有人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它很难解决。顾客也不多,因为他们往往不会选择那样的问题,他们希望他们的问题是可解决的,而不是无法解决的。

 

与此同时,英特尔一直在关注我们,从中获益。他们有更广泛的资本获取渠道,这完全正确,因为他们已经非常成功地做着他们正在做的事情,所以某种程度上,他们拒绝做我们正在做的事情。而这实际上是个好消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之所以花了这么长时间,是因为这件事情很难。我们之所以孤军奋战,是因为人们很长时间以来都对我们置之不理。

 

最近出了一本书,彼得·蒂尔的《从零到一》。在很多方面,这也是英伟达的故事,我们选择做一件没人认为可能或者很难做的事情,而且很难成功。但对我们来说,这非常符合常理。因为这件事很难做,而且也因为他们已经很成功地在做他们正在做的事情,他们拒绝了这个想法直到一切水到渠成。

 

米尔肯:你也在努力确保你的公司不会走英特尔的老路。你作为领导者,是如何保持这种持续创新的企业文化?用柯克船长来打比方的花,好比他去往无人之境?

 

黄仁勋:首先,没有任何保证说一定不会走英特尔的老路。但是我们公司有一些非常特别的地方,对此我心存感激。我希望我的孩子们和我爱的人也能有同样的经历,那就是伴随奋斗而来的漫长而持久的苦难。

 

当你默认没有任何事情是理所当然的,你会非常高效,试图节省一切能节省的,节省每一分钱因为你不知道这场斗争会持续多久。你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韧性,因为这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而英伟达是拥有这种秉性的,我们所从事的一切,即使是现在,都是耗时5年、10年的事业。可能在这个被物理人工智能的新领域,我们是世界上探索最深入的公司。对于下一代人工智能所必需的基础技术,我们可能比任何人都走得更远,探索得更深入。

 

所以,我认为,一方面英伟达拥有远大的梦想,以及坚持到底、看到梦想实现的韧性。

另一个优点源于,我们总是面临倒闭的风险。对我们来说,30年以来,我们始终处于一种永恒的倒闭边缘状态,因此你不会认为任何事情是理所当然的。当遇到挫折时,它不会太困扰我;当我们犯错时,我不会感到过于惊讶;当我们取得成功时,我不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我们也不会过度庆祝,我们专注于完成我们的工作。

 

英伟达想做的是世界性的AI

缺席中国市场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米尔肯:对于大多数非专业人士来说,如何制造芯片制造芯片需要什么我们都想出去制造芯片,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去做,但我们很想尝试。而且美国通过了一项法案,我们将投资620亿,但他们六个月后发现,美国国内没有人知道如何建造工厂,我们需要从中国台湾请7000人过来。

 

黄仁勋:总而言之,我认为工艺、技术和艺术性很重要。如果想学习如何制造芯片我会从YouTube开始。结果表明,我们已经开始,并且我们非常擅长制造芯片。

 

原因是,自从20世纪60年代的IBM以来,就没有像我们这样的公司存在过。我们从一张白纸开始,设计一个全新的架构,创造芯片,创造系统,创造网络,创造基础设施,编写所有软件,将该软件推向市场,让世界各地的开发者和生态系统为该计算机进行开发,就像为iPhone开发,为Windows开发,为NVIDIA开发一样。

 

我们制造芯片,但也构建整个系统。我们现在实际上是一家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公司。如果看看我们构建的系统,我们每个芯片的重量都达到了一吨半,每个价值300万美元。我们以非常高的产量制造这些东西,制造、组装,然后进行测试。我们用一台超级计算机来测试另一台超级计算机,因为必须足够聪明才能测试制造的计算机是否聪明。

 

我们进行测试,一切都采用液体冷却。然后我们测试所有东西,组装所有东西,我们拆卸所有东西,把它装上飞机,运送到数据中心所在地。在现场再次组装,把它放入他们的数据中心。整个环节流程中,有200家制造商和供应商在全球范围内与我们合作。目前,我们每年的产值约为几千亿美元,我们大概是世界上最大的技术芯片公司。

 

这件事做起来极其困难。我们每一代产品的研发预算可能约为200 亿到 300亿美元。这是一场豪赌。但是我们正在进入一个行业,情报产业的规模很可能达到数万亿美元。因此,我们所做的投资对于未来的机遇来说是合理的,是能够匹配的。

 

米尔肯:我们都有机会了解到关于销售芯片的潜在限制。在与此相关的激辨中,人们提出了各种优缺点。你怎么看?

 

黄仁勋:英伟达的技术通常被誉为国家瑰宝,而且这项技术对于被称为人工智能的新兴产业显然至关重要。我们倾向于出口这项技术的原因是,我们想构建世界性的AI。当美国标准在世界各地被采用时,人工智能的生态系统将建立在我们的标准之上,而不是其他人的标准之上。而且我们不是孤军奋战。

 

英伟达是当今的世界领导者。但是如果我们在缺席的情况下,如果我们不服务于特定的市场,如果我们完全离开一个市场,毫无疑问会有人介入。华为就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例子,他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科技公司之一,他们会介入。因此,这样做的意义是为了在市场上胜出,使美国标准成为全球标准,使人工智能建立在美国技术之上。

 

非常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当我们被限制向中国出口时,中国市场可能约为500亿美元,我们放弃的市场是极其巨大的。500亿美元相当于波音公司,不是一架飞机,而是整个公司。因此,我认为我们其实可以享受这样的商业机会,带来税收,创造就业机会,进一步推进我们的技术。

 

米尔肯:过去的几年中,你从客户中学到了什么?这些反馈对于英伟达有何影响?

 

黄仁勋:我们与世界上几乎所有的AI开发者都有合作。我们学习到一切,包括我们的架构、我们技术本身的性质如何被使用,对于AI的未来是最佳的还是非最佳的。因此,当我们了解AI研究人员想要如何使用,例如,用于虚拟细胞的AI模型时,我们在虚拟蛋白质方面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进展。所以现在我们正在研究虚拟细胞,如果我们能够理解细胞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其通路如何表达,并基本上理解细胞的意义及其动态,我们可以用AI做到这一点。因此,那种AI模型与大型语言模型的AI模型非常不同。了解人们希望如何使用它,有助于我们在未来改变我们的架构,使其更适配。

 

米尔肯:未来的需求在哪里是否某些行业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生物科学以及在该领域可以做的事情

 

黄仁勋:不同行业的需求催生人工智能的发展,尽管英伟达和人工智能产业已经非常庞大,但我们基本上还是服务于消费者互联网市场。退一步看,这只是我们所服务的全球经济中一个非常小的部分。其上还有医疗保健行业、生命科学、制造业实际的制造业。未来,工厂将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协调着内部大量的机器人,与人类合作制造机器人产品。你会看到机器人制造机器人,再制造机器人。这种嵌套式的技术层级已近在眼前。

 

这种应用于制造业、工业化、工厂的场景,以及整个领域,都需要被称为物理人工智能的新型人工智能。如果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讨论的将是数万亿美元的产业。

 

米尔肯:很多人可能会想,怎样才能在英伟达找到一份工作我们需要哪些技能

 

黄仁勋:英伟达是世界上第一家芯片公司。我们构建了整个基础设施堆栈,拥有数字生物学家、量子化学家、计算机图形工程师、机器人专家、语言专家我们在非常广泛的科学领域拥有专业知识,并且服务于非常广泛的行业。我们服务于医疗保健行业,服务于金融服务行业。

 

如果您拥有专业领域知识,我们非常欢迎,我们也喜欢那些具备基本通用智能能力的人。如果您热爱努力工作,特别是如果您热爱承受痛苦,那么你就知道该给谁打电话。

(整理自黄仁勋与米尔肯2025.5.7对话视频)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